來源:建筑師瘋人院
近年來
隨著環境污染,溫室效應等諸多因素
綠色這個詞越來越熱
那要是建筑也是“綠色”的呢?
綠色建筑
是指在在全壽命周期內
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
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
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幾座綠色建筑
攝影by Zaha Hadid Architects / MIR
設計靈感來自于沙漠
兩座相互交錯的建筑主體
像是兩個低能耗的“沙丘”
圍繞著一個中心“綠洲”
該項目的目標是整個建筑使用可再生的能源
達到零廢棄物排放
并加強教育性的外聯活動
建筑體塊是一群相互交錯的沙丘
形成的角度正好可以適應當地盛行的西北風
盡管由于當地酷熱的氣候
必須限制開窗玻璃數量
建筑內部的設計亦能保證
優質的自然光照和視野
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
建筑在控制最低能耗的前提下仍能
為訪客和工作人員提供最大的舒適度
與 Atelier Ten 合作設計的建筑系統
旨在將制冷所需的能源和流動水的消耗降到最低
在天氣較涼爽的時候
建筑立面可以調整成自然通風模式
降低建筑制冷的能源消耗
當建筑需要空調降溫時
利用通風能量循環回收技術
可以讓新鮮空氣進入室內空間
但不會帶來太多熱量的影響
而一般被直接排出制冷機的多余熱量
也將被回收利用
成為當地熱水供給系統中免費的預熱能源
建筑的屋頂設計最終確定為
反射太陽光線、有助降低能耗的方案
選擇一種當地的防熱材料
與自然的沙漠環境相仿
(而不是傳統屋面設計的高熱材料)
這種主動和被動的低能耗技術相結合
將節約30%的建筑能耗
大樓的所有用電來源都是低碳或零碳能源
主要來自 Bee’ah 廢物管理中心
回收的市政廢物
還有大量的光電池技術
這些光伏板也能很好地融入沙漠地貌中
Bee’ah 成為一個領先的行業案例
他們在創造工作環境的同時
也繼續致力于環境保護
將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方案結合其中
城市中的鄉村辦公室
Ho Khue Architects 越南
攝影by Hiroyuki Oki
在過去
孩子們出生和成長在鄉村地區
周圍環境簡單
也沒有娛樂設施
盡管現在他們很多都在城市里生活
但是對于鄉村的記憶依然在他們的腦海之中
比如水泥屋頂
低矮的圍墻和遍布鄉村的竹林
這些場景伴隨著很多在城市里生活的一代
隨著城市的發展
他們被鎖定在玻璃
空調這種單一乏味的設計中
他們對于這種缺少情感
如機器人一般的生活環境感到乏味
這座建筑的設計就如過去的鄉村環境一般
讓人感受到自然的親切感
項目場地原本包含一些老屋
蒲葦草,竹林和很多植物
很少有人踏進這片區域
設計師希望能夠喚起人們對鄉村的記憶
建筑的外觀貼近自然
并有很多植物附著在建筑結構之中
屋頂種植著高密度的植物
方便降低底層的溫度
這一層包括了辦公室,會議室
開放式午餐室和廚房
環繞在建筑周圍的植物
為使用者提供了充足的陰涼棲息處
這是一個擁有自然通風
植物等舒適環境的工作場所
為了創造鄉村氛圍
我們使用了磚塊作為建筑材料
建筑地面的建筑材料是裝飾性的混凝土瓷磚
水泥屋頂為架空結
給人以強烈的空間感
這種設計為建筑提供了永恒之感
在這座現代辦公室工作常常會喚起
使用者對童年那段簡單生活的回憶
來自大海的海風為建筑內部提供了舒適的溫度
年輕的一代現在也許無法體會居住在鄉村的樂趣
但是這座建筑將會為辦公室帶來不錯的鄉村體驗
HouseZero零能耗實驗室
美國 Sn?hetta
攝影by Michael Grimm
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GSD)的下屬機構
哈佛大學綠色建筑與城市研究中心(CGBC)
宣布
他們已將完成了HouseZero的建造
建筑師們希望將它打造為
一個意義重大的生活實驗室和節能建筑的正面原型
以便于大眾
以新的角度來看待建筑
其中包括了
將近零能耗的供暖和制冷系統
日間零人工照明
百分之百的自然通風
以及零碳排放等
建筑的翻修和后期運營皆是耗能的過程
因此該建筑旨在在其使用期限內
使產出能量遠超于消耗能量
實現其零能耗建筑的目標
HouseZero不僅是工作室
更是一個研究工具
CGBC在HouseZero的所有構件內都嵌入了
數百個傳感器
傳感器將數百萬的信息數據傳輸回去
以供CGBC持續監測其建筑性能
這些數據將推動計算機模擬實驗
幫助CGBC開發新系統和數據驅動的學習算法
從而提升
建筑的能源效率、健康安全和可持續性
“HouseZero內的設施十分靈活
皆由數據驅動
這使我們能夠進一步揭開建筑自身行為的神秘面紗
同時設計出下一代高能效建筑”
哈佛大學綠色建筑和城市研究中心的創始人兼主任
HouseZero項目負責人說道
“通過建立一個用于長期研究的建筑原型和基礎設施
我們希望激起業界對高能效建筑改造項目的興趣
同時促使建筑設計和運營模式發生一種重大轉變”
本項目所涉及的自然通風
它由一個窗戶驅動系統控制
通過采用
精細復雜的軟件和傳感器來控制窗戶的自動開合
從而確保內部空間全年都享有一個高質量的生活環境
建筑本身致力于創造最舒適的生活空間
此外
住戶也可以人為控制窗戶的開合
以便于確保個人的舒適感
該建筑會不斷調整其自身形態
有時甚至每分每秒都在改變
以達到住戶需求的熱舒適度
通過這個生活實驗室
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將享受到可控的舒適環境
隨著時間的推移
通過在世界范圍內
新建建筑項目和建筑改造項目中
廣泛使用以HouseZero為原型的建筑模式
建筑行業對環境的影響將有可能大大降低
CSI-IDEA 綠色實驗建筑
西班牙 Juan Blázquez,
Oficina Técnica Municipal Ayuntamiento Alhaurín de la Torre
攝影 by Jesús Granada
該建筑作為一個試點項目
讓未來的開發商和用戶得到直接的體驗
相比傳統模式
將產生5%的額外建設支出
但隨著對可行性檢測結果的公布
它對推動馬加拉可持續建筑的普及
將產生良好的示范作用
可持續的設計策略在該建筑中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通過被動式設計減少能耗
將植被作為建設元素與外界形成緩沖層
充分利用建筑表面和地板的熱慣量
高效利用照明和空調設備
采用太陽能供熱并結合建筑中的空調
照明控制和其他發電設備
減少水資源消耗和垃圾生成量
充分利用雨水
回收可循環利用材料
控制空氣質量
項目中的發電量已超過建筑的能耗量
因此我們自豪地稱其為零能耗建筑
甚至是產能建筑
從自身而言
建筑通過對用戶的健康維護
可保證其高水平的生活品質
辦公空間限制了有毒室內裝修材料的使用
通過定期檢測保證良好的空氣質量
避免不適的高速空調出風
保證辦公空間充足的自然采光
防止眩光
提供適宜的人工照明
通過將辦公空間與外部隔離來保證聽覺的舒適性
同時限制房間中的混聲時間
通過讓使用者共同參與建筑的管理維護工作
來保障服務品質
與法定規劃建筑相比
該建筑將減少65%的能耗
CO2的排放量將一年減少14678.19千克
相比傳統建筑用水量也將減少50%
垃圾產生量通過工業系統被減少
其中75%的垃圾將被循環利用
有選擇的利用剩余材料
將環境影響從源頭降到最低
通過增加建筑壽命
可達50-100年
進一步降低建設過程帶來的負面影響
攝影 by 夏至, 韓冬辰(航拍)
龍湖地產和奧潤順達集團聯合
在河北高碑店列車新城
打造一個展示可持續技術和理念的景觀公園
并計劃在園內建造一個被動房展廳
作為向公眾宣傳和展示超低能耗技術
推廣低能耗建造理念的一個平臺
展廳所處的列車新城公園
奧潤順達門窗博物館東側的一處閑置綠地
沿河綠地多為野草灌木
內有一廢棄干涸的水塘
其中長滿楊樹
展廳的選址就在水塘楊樹林的北側
故設計之初
便希望展廳能成為隱于環境的建筑
在項目的全過程中
秉持一貫的設計理念:
整體思維是可持續設計的基本
被動房只是其中之一
考慮到被動房對供暖能耗的限制和對保溫的要求
結合“消隱于環境”的設計初衷
將建筑北側壓低到景觀土坡里
與場地改造后的微地形連為一體
讓北立面干脆的消失
而南側則利用
全玻璃幕墻在冬季最大可能的搜集太陽的輻射熱
從技術上實現了
借助覆土的北側保溫和減少外墻散熱
同時也減少了采暖空間體積
以此替代了常規的外圍護技術策略
從建筑空間上
提供了室內展陳空間流線以外的一套戶外景觀空間體驗
尤其借助中庭立體臺階
將室內外的空間流線串為一體
模糊了室內和室外
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界線
讓建筑的北側借景觀消隱于場地
建筑的南側借幕墻的鏡面反光消隱于自然
在形體單純的前提下
希望讓人在建筑中體驗到有趣的
還是園林式的步移景異
內外空間的滲透與借景
設計之初,為有更靈活的布展自由度
故將展陳空間集中設置
建筑的整體的功能空間按照
入口接待區、中庭區、集中展陳區
自西向東一字排開
整體參觀流線由此形成從中部進入后
自西南角序廳開始
順時針蛇形流線
每一次路徑的轉折
都對著一處小景
引人靠近
西南角的觀景窗的設定
將觀眾從入口引至序廳
西北側的雨水花園則是若干對景處理中代表性的一例
讓西北角埋于土坡內的展廳
視線上稍微放松透氣
順帶引入了屋面和土坡局部的雨水徑流
灌溉層層臺地后引入小院
最終本項目獲得了
德國被動房研究院
Passive House Institute的設計和建成的認證
成為亞洲區第一個獲得
PHI被動房認證的展陳建筑
這個項目最大的意義在于
沒有因被動房的嚴苛標準而將設計固化在參數指標的層面
而是努力以積極的方式
將被動房的要求轉換為整體思維下可持續建筑的設計表達
讓被動房不再是抽象的數據指標
而是讓人體驗感知
具有識別度的建筑
建造節能綠色建筑是一個大的趨勢
節能技術的提高和普及
會給綠色建筑更好的發展平臺
相信未來
會有更多的“綠色建筑”破土而出